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西岸时评> 星闻码头 > 正文

敬而暖之的金庸

2015-04-01 11:12:59?魏润身?来源:北京晨报  责任编辑:林雯晶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1955年2月8日,查良镛首次以“金庸”之笔名在报纸上开始连载小说《书剑恩仇录》。至今其多部作品已经流行60年,今天还是热门书,是奇观。小说故事和金迷话语,成了新兴“社会方言”,也是奇观。对武侠的应然推理或想当然,与其作品实然分析天差地别,更是奇观。(《光明日报》3月31日)

这三大奇观何以成为金庸小说的独特魅力?源自精彩的人生故事、人世寓言与人文忧思。没有独到的感悟力,优秀的表现力,丰富的想象力,便没有金庸小说的奇观与精彩。

金庸小说为什么焕发出当代武侠小说的一道奇观与璀璨?笔者以为更当与他迥异常人的品德、人格息息相关。

20世纪80年代,金庸托人转告聂卫平棋圣,想拜聂为师。聂卫平本来以为金庸不过是想跟他学学围棋,万没想到两人在从化见面,金庸非要给聂卫平行三叩九拜的拜师大礼,举行隆重的拜师仪式。面对比自己大20多岁的金庸,棋圣哪敢担当。断然拒绝磕头,从此师徒二人成了好朋友。

1999年《中国青年报》发表了王朔《我看金庸》的文章,谈到“四大天王,成龙电影,琼瑶小说,金庸小说,可称为四大俗。”金庸看到后说:“不意居然与之并列,不称之为四大寇、四大毒,王朔先生已经是笔下留情了。”不但从容淡定地面对,还想找机会通过朋友介绍,与王朔相识——何等谦卑潇洒的人生?可钦可敬。

人世间,肃然起敬之后常常是敬仰、敬畏,那自然也就敬而远之了,但是金庸给人的感觉却是敬而近之、敬而亲之、敬而暖之,没有这样的品质,也就不可能有金庸的三观小说。

不得不让人怀想,当今多少专家学者,八方名人,开口便是“我这么优秀”的大言不惭——人生境界如此,他们到底能够“成就”出什么,那还用说吗?

魏润身(首师大文学院教授)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