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西岸时评> 教育讲堂 > 正文

拿什么拯救“反学校”的乡村少年

2015-08-18 07:27:17?然玉?来源:京华时报  责任编辑:孙劲贞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国家社科基金课题项目《中国城镇化进程中西部底层孩子们阶层再生产发生的日常机制及策略干预研究》,深入到中国西部农业县芥县最为偏远的一所农村学校“云乡学校”,进行三个月的驻村研究和后续跟踪。其研究发现,学生们普遍存在“反学校”文化。乡间少年对底层学校中的教师,更多的是“瞧不起”;以递纸条、走神、睡觉等方式对抗课堂教学的少年越来越多……

365体育备用网址:底层孩子的“反学校”一说,是否具有普遍性尚没有更多例证。但,这一个案性的结论,仍值得全社会去正视。

所谓“反学校”现象,其实很容易理解。无论是蔑视老师、捣乱课堂,还是挑衅作息表和摄像头,乡村少年这一系列的行为,所传递的既是对教育“过程”的否定,也是对教育“意义”的否定——至少在某些农村学校,那套由来已久的管制方法与价值说教,几乎彻底失效。

“反学校”现象的存在,很容易让人想起那个流行的说法——“农村子弟已不再信仰读书改变命运”。果真如此吗?诸如云乡学校的情况,也许确实能支持该结论;但同时应该看到,很多农村学校的学生仍以“玩命学习”的姿态,一次次取得了极佳的考试成绩。两相比照不难发现,所谓的农村教育,同样有着鲜明的地域差异。

云乡学校的特殊性在于,其一贯偏低的升学率,导致学生早早觉得“升学无望”。于是,他们自我放弃、虚耗时间,从而果真到最后“无法升学”。令人遗憾的是,这一现象在不少乡村学校均有存在。堪忧的教学质量、有限的升学机会,动摇了乡间少年“安心读书”的信心。

乡村少年的“反学校”现象,根源还在于,学校生活未能成为一种有竞争力的人生选择。而要改变这种尴尬的状态,无疑需要更实际和具体的努力。比如说,教育资源的分配更多向农村倾斜;从教育科学的角度,重新寻找农村教学的方法论。除此以外,我们同样有义务提供有别于传统“升学进城”模式的替代性方案,来给农村孩子提供多元、开放的机会通道。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相关评论